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名為「利」的不歸路


這是一個以「利」為中心的世界
當人、事、物的價值被金錢量化的時候
當中必然存在的誤差
都會在任何現存的經濟主體
產生各式各樣不對稱的問題

+

今天有一個人叫做K,他有能力創造每個月淨值一億元的計畫
扣除掉公司永續經營所需的資本回饋、扣除掉稅等等總共5000萬
我們假設他個人只拿了剩下的一成
這個計畫可以造福群體A的1000人平均每個月領45k
但是會壓縮到群體B所有100000人的權益,這些人之中,有部分人會失業,有多數人會被減薪

這個時候出現另外一個人J,他勇敢的站出來,決定替群體B發聲
他主張撤掉K的計畫,保全另外100000人的權益
他指控資方在壓榨勞工(平均來看,他可能也沒說錯)

*
而假設你是一個有權力決定是否通過計畫的掌權者之一

你發現不管怎麼計算,群體B每個月能夠帶來的產值就是小於群體A
群體B對社會的貢獻度終究是小於群體A(假如K的計畫通過之後)

你發現全世界或者全台灣的消費者都會買群體A的單

你甚至發現如果你打槍K之後,這個先例開下去之後
將會阻止其他性質相近的計畫
長遠來看,受害的不只是100000人的權益
可能甚至會削弱數倍以上的人數
可能失業人口反而會增加

Q: 請問你會遵從哪些原則來分析事件?
Q: 請問你的結論與決定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這是一個很空泛的問題,因為欠缺很多可以影響判斷的細節,例如環保問題

但現行的社會發展,幾乎都是以「整體利益最大化」為原則
不管怎麼樣的決策都會帶來結構性失業或受害的人口
所以社會始終需要有福利制度以及保護弱勢的政策

而政府面對這類的問題
通常都是以認同K為基調
至於開會時候談的東西
也不見得每次都在壓榨誰
"有時候"他們也在研擬折衷的方案
盡可能的降低群體B的受害程度

我想,不管是什麼社會
當權者都會把「利益製造機」的那群人當成主要的意見來源
就如台灣,奉行著資本主義,也聽從財團的主流意見

這是一個以「利」為中心的世界,以「錢」量化價值的世界
也因此正如Sandel提到市場中的各種道德問題
在市場經濟中,也將會越來越重要

似乎打從我們嚐到市場機制的甜頭之後
所謂的自由經濟已經是條永遠存在不正義的不歸路了

1 則留言:

  1. 這確實是個難解的問題!
    雖然我還沒看過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但就我這四年來對"正義"這個概念的摸索,目前我會解讀為:正義是自私的!一個人追求到正義,就會對另一個人造成不正義。所以當衝突來臨時,經過權衡利益(雖然權衡的結果未必是機會成本最低的),就必須有機制補償被犧牲的一方,所以我認為要追求的是公平,各方並可能兼顧!
    真羨慕你可以聽到大師的演講,下次碰面再來跟你要更多的分享^^搞不好我受法律荼毒(?)的想法會因此有所改變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