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淺談國道計程收費

一、前言:
針對國道計程收費的這件事情,我是想要先來談談「國道」的最初本質、意義。
對一個國家來說,道路的種類各有其所屬的特性,大概是下面這幾項:
1.平面道路:屬於最小地域性的連結道路,相信這個不需要再講。
2.高架道路:都會地區為了因應平面道路壅塞發展出的較高等道路,屬於都會區的內部連結。
3.快速道路:針對城鄉差距問題,建置用來促進城鄉發展的道路系統,屬於中尺度功能。
4.高速公路:為縮短縣市之間的相對空間而出現的道路系統,屬於大尺度功能。

但是在現在的臺灣,中山高速公路已經有點介於上述「2~3」類的道路功能,這個問題在都會地區更為顯著。最明顯的舉例就是像「岡山-高雄段」、「永康-仁德段」、「南屯-大雅段」、「南崁-五股段」這些路段,印象中是每逢上下班尖峰時間就變停車場。個人覺得原因在於尖峰時間時,有過多的短程用路人上下國道所致。



再來談到現在正吵得沸沸揚揚的「國道計程收費」&「單日免計費里程數」這個議題上面。最初的國道計程收費構思,其出發點是在於「使用者付費」的大原則下面來規劃,目的是要解決現行「收費站」形式所造成的不公平。我個人是舉雙手雙腳的贊成這樣的正義終於要來了。既然是要解決過去的不公平,那何來新聞、網路上的抗議、反彈勒?想必一定是過去那些得了便宜現在不甘付錢的短程國道用路人。以臺北國國民及近郊類國民來說,很多人可能上下班都走免收費的「五股-重慶段」國道,若計程收費實施,每月就要多一筆國道使用費,不跳腳才怪。而政府為了國民們的需求,弄出了「免費里程」這個玩意,以安撫國民們的不安情緒,造成了另一個不公平開始的可能。

針對「單日免費里程」這個焦點來想一下。

二、免費里程方案後果分析:
若從道路負荷量的層面來看:
現在「基隆-五股段」的國道,是不是天天都在上演車流壅塞的戲碼?這個狀況很明顯的就是在說使用者太多了!而這個高速公路若要維持良好的服務品質,必須做二選一的決定,一是「闊寬,增加道路負荷量」,二是「減少道路使用者」。以目前的條件看來它只能選擇後者,最快的方式就是「以價制量」來降低短程用路人使用意願。不過依照目前的政策方針,國道的服務品質改善應該有限,或者一樣低落,難以改變現在國道超負荷使用的窘況。短程用路人一天沒有減少,長程用路人每經過一次都會區路段,就只能一起塞在車陣當中,訓練耐心。

若從使用者權益層面來看:
不管是現行的「收費站」或者未來「計程收費」,國道收費的費率制訂都是依照國道營收需求來作為前提。假設現行國道每年度的營收利潤目標是400萬元,而年度經過收費站的總車流預估是10萬輛。那為了達成營收目標,收費站的收費就是訂為40元(應該很簡單易懂吧!)。換成現在要推的計程收費來說,國道的收入來源可以分為兩個族群(短程用路人、長程用路人),而這兩個族群就像坐在蹺蹺板的兩端,維繫國道收入的平衡。今天如果「單日免費里程」實施,代表的就是短程用路人那端的收入來源減少,可能造成國道經營上面的財務缺口。若要達到國道營收平衡的目標,該怎麼辦?非常簡單,把蹺蹺板的支點(費率)往長程使用者那裡拉,提高單位里程的費率,也就是向逃不掉的長程用路人開鍘。

講到這裡,先回到文章最前面對於各種道路的屬性來對照,是不是發現了一個很荒謬的現象。明明該是造福長程用路人的「高速公路」,好處竟然都被短程用路人給拿走了,長程用路人反而成了弱勢的一群。這樣還符合所謂的使用者付費原則嗎?

但有一個問題,如果說實施純計程收費,會不會導致平面道路的使用超出負荷量呢?
3/12日的公視談話性節目,邀請到的交通部人士有提到:「...若完全實施「計程收費」,原本國道的用路人估計約莫會有40%轉向使用平面道路,可能造成平面道路的更壅塞。若實施「20K免費里程」估計只有10%的車流會轉向平面道路...」

------------------------------------------------------------------------------------------------

前面廢話一堆,那到底在我心裡面怎樣才是好的方針?

三、個人理想目標:
針對這個議題,我還是秉持「所有使用者都該付費」的原則,減少短程用路人的總量。國道就該有國道應有的服務水準,這樣對於老早就已經在付費的長程用路人來說才是個公平的環境。而且應該把財務蹺蹺板的支點往短程使用者那邊拉,擴大「長程」、「短程」之間的差異性,凸顯國道的主要功能。舉例來說,目前的長程費率是「200K以內,每公里1.2元;201K開始,每公里0.9元」,算算中山高總長也才372.7K而已,意思就是「高雄前鎮-臺中南屯」這樣不算長途,因為Google大神告訴我距離只有196公里,還不適用長程費率。個人覺得,超過50~60K這樣一個跨縣市的距離就應該適用長程費率,而且應該營造出「開越遠越便宜」的環境,好比「60K以下每公里3元,61~120K每公里1.8元,121K~180K每公里1.2元...」這樣的模式,凸顯長程用路人該有的權益,才能出現高中地理課所學到的「長程經濟」效益,發揮國道這個角色該有的功能。

雖然實施前期確實可能會造成平面道路的超負荷,造成所謂的黑暗期。但是大眾都可以說是個廣義的「經濟人」,會替自己找到獲得最大利益的方式。「因為開車不再是件方便、經濟的行為」這個狀況,造成各地區性大眾運輸使用率提高、路網建置更普及的結果也不是不可能。

至於要不要提供免費優惠方案,個人唯一的意見就是不該在這個制度正在萌芽的時候推行。為何勒?如果未來國道服務品質依舊低落,交通部有膽子去廢止免費里程,並承受住都會區大眾的民怨嗎?用膝蓋想也知道不可能,他們可都是下一次選舉時的選票耶!所以一開始就不應該推出這種優惠,現在大家就因為「計程收費」都要被扒一次皮了,未來若要廢掉「免費里程」勢必讓人覺得自己又被扒了一次皮。等到時機成熟,好比實施一陣子之後,發現國道的使用率偏低,才開始研擬合適的優惠措施,這樣大眾還會覺得政府的心腸其實還不錯。

優惠措施上面,個人覺得不該一併適用。新加坡的ERP(當地的ETC)模式是,市中心外圍的連接道路都設有ERP,尖峰時間通過會收費,離峰時間則否,目的就是要控制尖峰時間市中心的車流總量。將這概念套在臺灣國道收費上面的設想是,尖峰時間時如果覺得時間緊迫,那你可以選擇付費並使用短程國道,節省時間;如果覺得時間不急迫,那可以選擇在車陣裡慢慢走。這樣的用路人分流,對付費使用國道的人才公平,否則自己付了錢上國道還塞車,不火大才怪。至於「尖峰時間」的定義是浮動的,現在國道都能監測每路段的單位車流、車速,就可以這些項目來定標準,提供「動態的離峰免費措施」,除實踐使用者付費的理念,還兼顧有效使用國道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