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臺灣的水資源議題

最近每每到了冬春之交,就會從平面媒體那裡看到很多嚇死人的標題,好比「石門水庫供水區進行第一階段限水」、「臺灣本月降水量創往年同季新低記錄」...。上述這類的訊息都一再地告訴我們「臺灣面臨缺水問題」這項資訊。

不過當我們要看缺水這個大尺度的議題時,態度可以使結果產生截然不同的方向。
若從最親民、淺顯易懂的角度來看,我們從國、高中地理課本裡面所學到的知識「臺灣坡陡流急,留不住水」、「南臺灣冬季降水少,容易缺水」。這樣解釋是完全沒有錯誤,但是若把這樣的現象當成一切的歸因,那我會覺得太消極、不自覺。

從自然的角度出發,臺灣這樣的環境造就用水問題其實只能算是一個造成缺水的因素。還有很多「大眾已知但未正視」和「大眾不知」的因素在運作,當眾多環節都相互影響後,才發生了我們現在台面上所看到的缺水問題。

有段現任內政部長李鴻源先生在一場 TEDxTaipei 2011 演講中的影片,其實就道出了很多大眾不知的環節。臺灣水費過度便宜、政府部門水資源政策不健全、跨部會行政效率低落...這些都是造就臺灣水資源匱乏的原因之一。不過這段影片畢竟是以「全民運動」為主軸,裡面沒詳細提及水資源議題。那我就從這個影片當出發點,以個人的淺見來補充自己一點對水資源議題的見解。



一、臺灣水資源利用現況與缺失:
首先我想要先提的點是,在世界上臺灣並不是唯一缺水的海島國家。以我自己去過的新加坡來說,他們的作法和態度明顯的就比臺灣的政府、大眾來得積極。

問我為什麼要拿一個沒有高山來蓋水庫的地區來跟臺灣做比較?臺灣不是具有高山先備優勢可以建水庫,一勞永逸嗎?其實漸漸有一派人士發現蓋水庫是件對土地很傷而且沒效率的事情(這個問題在臺灣更為顯著),如果說沒圖沒真相的話,這張齊柏林先生所拍的 霧社水庫 應該夠驚悚了吧!臺灣長期以蓋水庫來當作是解決水資源匱乏的萬靈丹,但是在山區經濟產能的發展顧慮下,又過度的開發河川上游,使得水庫的實際可使用年限比設計少了許多。而且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的寶島臺灣是個斷層眾多而且活動頻繁的區域,要是水庫壩體經過了未發現的斷層線附近又好死不死碰上地震,可想而知那會是個什麼樣的煉獄場景。

 今週刊760期 也有專欄寫到,臺灣真正缺水的問題不在沒有持續「開源」,而是沒有徹底「節流」,每年有將近五座石門水庫的水是透過自來水管滲漏流失掉的,所以當政府單位說不蓋水庫未來用水會有缺口的時候,總覺得他們有種避重就輕的感覺。

除了地面水資源(河川、水庫等地表上的水)不良利用與不佳維護,有些地區對於地下水資源也有使用不當的狀況,甚至還引起像是臺灣西南部地區的地層下陷、地下水鹽化等問題。

另外在高中地理課本裡面,我們是不是都有印象看到臺灣西部河川水質很多都是黃色,甚至到出海口附近的污染總是特別的高,像是這張齊柏林先生拍的  東港溪出海口,不說它是東港溪的話,應該大家都會以為那是爸爸、媽媽口中說的某條大水溝吧!其實從很多長輩的口中用語,就可以知道我們長期不把河川當一回事,總覺得生活周遭的水流就只是普通的排水溝,所以髒東西都可以往裡面排。久而久之,一條孕育著臺灣西部平地生命力的河川,就被貼上「髒髒的排水溝」這個標籤,完完全全與我們的生活脫鉤。這邊為什麼感覺是要開始上起鄉土教育課程呢?其實我再來想講的是我們經濟開發上面比較少被注意到的「外部成本」這個概念。

二、什麼叫做「外部成本」?能吃嗎?
不好意思,外部成本不是你自己吃。而是大家跟你一起把它給吃了!
今天我想投資來蓋一間工廠,一般計算上的成本不外乎「工資」、「土地」、「建設」、「設備」這些項目,這些項目可以說它是「內部成本(在計算之內)」。而所謂的外部成本,就是在一般計算上面不會被列入考量,但又實際存在的項目。以工廠廢水所造成的河川污染來說,因為我工廠排放污水使得下游居民疾病發生率提高,讓他們上醫院的頻率增加,這些居民所付出的身體代價、醫藥費就可以說是「外部成本(在計算之外)」。
所以在河川旁的工業區、牲畜養殖區,若沒有做好污水處理,其實都造成了許多外部成本來給大眾買單,這當中除了包含「乾淨水源減少」、「政府整治河川經費增加」,甚至是讓大眾覺得河川髒的「價值觀改變」,都使我們受到相當大的影響。

另外有個在討論 「瓶裝水的故事」 這個短片,商人製造的瓶裝水,除了商業行銷手段,一部份製程其實也是替社會增加外部成本。只是我們都不覺得如此罷了!

三、水資源利用建議:
說這麼多,除了抱怨以外的建設性想法是什麼?
1.調漲水費,以價制量,讓臺灣水資源匱乏的窘境透過漲價來讓大眾瞭解其可貴性。

2.政府最近一直想在近山蓋水庫這點,我覺得汰換自來水管線來節流應該比較重要而且實際。

3.將河川附近未受管理的工業區、養殖區遷址並集中管理(發揮內部經濟效益),並從源頭開始改善河川水質,讓「河川」獲得她所該有的對待,讓大眾重新把「水」納入生活經驗當中。像是南韓 首爾的清溪川 雖然是人工修建的排水道,但是經過整治之後,已經重回首爾市民的懷抱當中。

題外話一下,臺南市的朋友可能從來沒注意過忠烈祠旁的水溝其實是一條名為「竹溪」的河川;有些臺北市的朋友也可能還不知道「新生南、北路」、「承德路」的下方都有水道(特一、特二號排水溝)吧?如果都被我說中,那代表你的生活已經和水脫節囉!

4.保護地下水資源並適度利用。地下水資源與地上水的最大差別在於,地面水水源相對豐沛、穩定,水質也比地面水乾淨,還不必像建水庫那樣得花大錢大規模破壞山坡、河川來建水壩。而且要這樣利用水資源也不是沒有先例,日本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1923年於屏東地區所建 二峰圳 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5.環境敏感地帶減少人為干擾(甚至杜絕干擾),給自然調養生息,降低水土流失、增加地下水蓄含量。

6.保留原始、人為濕地,增加可用地面水總量,而且濕地生態也可以達到水質淨化的功能,並能適量補注地下水資源。

7.水稻耕作區續耕,除能舒緩臺灣糧食自給率偏低狀況,也與濕地一樣可補注地下水。

以上幾點達成後,若水資源仍匱乏,還有下面兩點新加坡水資源經驗值得作為借鏡、參考:
1.提高廢水的回收率

2.減少河川下游淡水流失,還可減少海水倒灌的發生率。

這大致上就是我對於臺灣面臨水資源問題的一點想法,若有缺失還請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